学院概况

威尼斯87978797地理与海洋学院办学历史溯源于1958年福州师范专科学校设立的地理系;十一五期间,为主动对接数字福建建设需求,开办测绘工程专业;十三五期间,积极响应海洋强国战略,先后设立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技术专业;2021年,为优化学科布局,正式组建地理与海洋学院。经历60余年发展,学院已在地理、测绘、海洋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75人,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导航工程、地理科学(师范类)、海洋资源与环境和海洋技术7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1%,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6.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90.6%。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人才44人。建有3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与产业对接的专业群,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高等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院紧密对接海洋强省”“数字福建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战略需求,以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学位点培育建设为核心,构建地理+测绘+海洋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以地理+”为纽带,促进测绘技术与海洋科学的深度融合,培育资源与环境新型交叉学科方向。测绘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学院已成为服务测绘地理信息、区域城乡规划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以赛促教等创新举措,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福建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参与申报并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测绘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72项、省级学科竞赛奖4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国家级9项、省级16项,校级71项。近五年,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5%以上,考研录取率15%左右。

学院建设有福建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永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州市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自然资源部东南脆弱生态恢复工程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东南丘陵土地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时作为福州海洋研究院的建设主体,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全链条的创新平台。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各类项目累计到账经费7500余万元。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50余篇,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140余项,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项,出版学术著作13部,完成成果转化32项;深化校地融合发展,与长乐区、仙游县、连江县、永泰县、晋江市等9个区(县)建立校地合作,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大领域,先后承担了20多个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村镇联编、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人居环境提升专项规划等项目;累计选任个人科技特派员118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29支,为100多个乡镇(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及讲座17场次,参加人员超过2000人次。

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七个一百大学生成长计划、五育闽院建设,打造了小蓝星志愿服务、百镇百村社会实践、闽山闽水物华新专项教育活动等团学品牌。近五年,社会实践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7项;小蓝星志愿服务项目获评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闽山闽水物华新美丽乡村绘新篇乡村规划调研及手绘作品获2023年福建省教育厅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部分作品收录于2023年《人民画报》威尼斯87978797特刊中;大思政项目访八闽福地悟伟大变革获评2025年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以及福建省教育厅思政精品项目。学院两次被评为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连续6年获评校阳光体育先进单位”“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以上数据截至2025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