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发布者: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09-11浏览次数:770

中国拥有近6亿的农民,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她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到今天为止,乡村仍然是中国面临严峻的全球化问题的压舱石。

中国为什么能过长久地发展下去,既不是因为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也不是因为近几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得有多么快速,而是因为我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原住民的国家,是个乡村社会。

农民就是我国的原住民,所以农民就是我国的根本。相比之下,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为什么走向了解体这一步呢?是它的经济不够发达吗?当然不是。

苏联到了它的后期原来居住在苏联的原住民已经没有了,苏联已经改变了它原来的文化,文化不再是那个原住民的文化了,没有原住民为载体,苏联就没有“压舱石”,也就等同于没有了一种内部化应对外部性挑战的一种机制,所以苏联解体了。

而我国一直坚守着原住民的文化,可见乡村振兴确实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疫止于村野

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很多国家到现在还面临着残酷的疫情。回首2003年的SARS病毒,温铁军有针对SARS的一个发言。

他提到当年在面临SARS这个挑战的时候,因为农村缺少医药,防疫条件缺少,因此领导人也非常关注农村,担心万一SARS病毒下了乡就防不胜防,手足无措了,但在当时,他们的说法就是大疫止于村野,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民居住在生态化的乡村社会,不会像居住在城市那样被钢筋水泥包围着,人们的活动空间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过于狭窄了,所以20年的新冠疫情就像十几年前SARS一样止步于乡村,这就是世界上最低成本的防疫,就是在中国农村。

不用像城里一样,国家拨大量的资金用在防疫物资和医疗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乡村就不需要花费这么多。而看看现在美国这些国家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没有乡村带来的无形好处,他们的人民就只能有钱医病,没钱拉倒了。

从欧洲殖民化开始之后,先是到美洲,然后再到了澳洲,接着是非洲,现在这些国家的大部分大陆都采用了西方殖民化的方式,这么一弄,原住民就基本不是原来的文化了。就拿美洲来说,美洲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大量消失也许和这次欧洲的疫情有关。

在美洲这个殖民化的地区,它讲的是个体理性,讲究“瘦弱强食”的丛林法则,这么一看就知道美国为什么到现在疫情还十分严重了,因为美洲不讲群体性,他们不会像我们中国对待疫情那样,团结一心抗击疫情,所以,美国的疫情一直没有控制下来。

再看看中国,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超大型原住民的大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结构,还有国家经过20年投资所累积的资产。

因此我国有能力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在新冠疫情来临时,不怕粮食不足等一些问题,都能自给自足,因此很快我们也就控制了疫情。

从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就更能佐证几十年前提出的“无论什么疫情都会止步于农村”的观点是正确的,乡村振兴真的对我们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对全球化的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要我们更好地加强乡村振兴。此次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再次转危为安,用现实问题给了乡村振兴现实意义一个很好的解释。

发达国家虽然仍有很强大的制造业生产的能力,但那又怎样呢,他们普遍生产不足呀,除了德国和日本以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必须靠从国外进口,才能有生活用品了,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却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这样的发展结构似乎很不合理,发达国家要大量靠发展中国家输出,那发展中国家又能从发达国家手中得到什么呢?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的是投资和转轨服务。

发达国家派大量的专家到发展中国家,还要求发展中国家按他们的要求进行改造,在之前,美国或由美国带领的其他国家对中国融入全球化后不按他们的制度来改造的事情和中国之间产生过争论。

争论中他们最大的不满还是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制度在发展,没有践行他们的制度。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照办西方的制度分明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我们在那样的国际秩序下没有那种国际地位。

当今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是靠贸易逆差来实现的,就好比你有钱却不能在外国的市场上去购买技术之类的东西,对于西方来说,他就是要靠这种方式来控制你,最后他要让我们用国债的方式将所得贸易盈余继续投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该国际秩序下,我们是“被脱钩”的一方,人家要我们靠边儿站。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仍然停留在经济角度上,对比西方的地缘政治战略特别是以冷战为背景的,我们显然跟不上。

原先引领全球化的美国现在却在主动地反全球化,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但任何事情都是会发生变化的,而这次由新冠疫情引起的新的全球化已经不像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时那样我们努力就能奏效的了。

全球化实际就是一个跨国公司,为寻求他的产业布局,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车间来寻找世界上要素价格最低的地方,使跨国公司利益能够达到最大。

此次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爆发了不小的冲突,由美国引导的全球化,美国人民的失业率竟然在攀升,美国人觉得应该上街游行示威。美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赚得很多很多,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大规模的企业外移至发展中国家,美国本土的人失业了美国政府相应也就没有了税收开支,不得不通过发债解决问题,也就造成了内部矛盾的加剧,现在的美国已然是反对全球化了。并且还讲中国作为自己的“假想敌”,势要将我们打压下去。

为了应对美国反全球化的打击,领导人在20年的两会上就强调了不要像过去融入全球化那样只是一个国际大循环,而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都有的来发展,是其实就是在强调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是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在十九大时提出的,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温铁军看来,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多次遭遇挑战,为了化解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危机,就是要抓好“三农”问题,实现危机的“软着陆”。

1997年东亚危机开始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在思考并对如何应对危机进行调整。

在当时,我国采取了用投资拉动增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恰恰是在逆着危机解决问题,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大规模增发国债来投资基础建设,针对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城乡差别等三大差别。

当我们再次强调城乡差别再平衡的时候,我们就推出了“三农”问题。我们在1999年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2000年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就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到党的十六大明确确定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2004年通过减免农业税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国家还一把揽下了“三农”问题的全部开支。在2005年开始大规模在农村进行“五通”建设。

此时的我们正在加大对农村的建设,让我们的乡村振兴起来,而美国在加大战争开支,因为全球化美国的实体经济并不景气,投资人便开始投资房地产领域等虚拟经济。也正是如此,到了2007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美国出现了次贷危机。

同时当全球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需求量下降时,那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对农村的投资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同时,又教农民的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方式,让不能出口的商品被农民买掉,不至于残留下来,让外需顺利转化为内需。

因为有了乡村建设,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我们才能只下滑一个季度,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有多大。

回溯历史,温铁军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主导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每当危机发生时,资本体系下的中心国家为了降低危机对自己的影响便会对边缘国家转嫁成本。

同时他认为,只有认识到当今的全球化是被单级金融资本霸权强化了的全球化,我们发展中国家才能更好地在了解全球复杂局面的基础上应对危机与挑战。

中国实行的是让资金更多地流入像农业一样的实体经济,即使它要花费的时间很长,而不会让它流入虚拟的经济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才能维持十几年的平衡。

尤其是将这些资金投入农村,恰恰能够让资金增加,国家越来越富有。而不是像投资虚拟经济这些资金可能会打水漂,甚至还会欠债。

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土地产值值9000亿,而到现在我们的土地产值已经值百万亿,差不多翻了有上百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主要还是因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基础建设深入农村,农村中的资源价值量增加了。“三农”就是这一切的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其实就是要让生态资源价值化。

其实我们就可以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系统开发等产业生态化的方式来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而这些只有在乡土社会才能实现。所以,乡村振兴是这次中国应对“被脱钩”,强使全球化去中国化这样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的压舱石。

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我们想到的是乡村振兴,而不是重启工业化、加大城市化,这是为什么呢,以前的中国不是大力发展工业的吗?

我们过去用石油等获得的经济供应链已经破坏了,因为美国要求全球化“去中国化”,我们已经没有贸易盈余来进口这些原材料,因此用农村来支持国内经济大循环才是最低成本的。

因此,农村不仅给我国的发展带去最低的成本,让我国用最低的成本获得很高的收益。也让西方国家无法控制我们的经济,我国的经济才得以自由的发展。乡村振兴让我们的原住民的文化得以保存完好,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国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和印度总理莫迪所推行的“清洁印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现在乡村环境之于发展的重要性。

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在于,“三农”建设是在面临产业过剩、西方国家欺压时一个很好的“避风港”,通过它我们能不靠其他国家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能在我国发展不平衡时很好的缓解剂。

温铁军的微信名为“游方僧”,是他对自己的期待,游历四方。在1985年的游历中,他曾住过老农家、窑洞等地方,也就是这一套,让他认识到了农村的复杂性。

后来他上了初中后,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帮助农民做农活,才真正地感受到了农村生活,让他有了在基层上得到了教育,才让他能够脚踏实地感受中国的农村和农民。

1978年,他以工人的身份才从农村离开,长久地基层生活,他才能对“三农”问题有如此见解,因此他在一次演讲中倡导让社会生态农业回归农业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