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家船是一种用竹蓬作为船舱的小船,其长不过六米、宽不足三米;连家船民,又称疍民、蜑民,早期也称游艇子、白水郎、蜒等。连家船民们祖祖辈辈就居住在这样的小船上,靠打鱼为生,偶尔也在江上放木头,与岸上村民的生活习惯迥然不同。“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挤一舱”曾是昔日艰难生活的写照。
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安居乐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福州和福建省政府主政时期大力推动的主要民生工作之一。在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资料整理、多次交流讨论等前期准备,近日“福建连家船民上岸研究”课题组前往闽侯县上街镇岐安村开展实地调研,近距离感受他们“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情景与美好愿景。
上街镇的疍民主要分布在侯官村的港里、榕桥村的包䘵、沙堤村的后门江、青州村的劳光、岐安村的建新、蔗州港、马堡村的母佑里、建平村的董屿港等,此行课题组主要对连家船民后代卞贞冬、卞贞能二人进行深度访谈。兄弟俩今年都已七十多岁了,目前家住上街镇榕桥村包禄自然村。他们这一代人是贞字辈,父亲是本字辈、孩子是坚字辈……老人家愉快地向课题组回顾和介绍了他们家族发展变迁的历史和生活习俗等,尤其是家庭生计、子女教育和宗教信仰。他们卞氏一族祖籍山东济南,后漂泊至此求生存,是在1950年代上岸的;那时,虽然在陆地上有了自己的房子,但主要还是以在闽江放排和江上捕鱼、捞虾等为生;目前村里已有多位大学生,甚至还有考上博士的。老人家现在每月有200多元养老补助和200多元失地补偿金,子女都有工作,生活富裕,吃穿不愁。
访谈现场
据悉,生活于福建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带水上的连家船民,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以闽东语福州话为母语,但又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那时连家船民主要分布在福州市三县洲、帮洲、义洲、鸭姆洲、泛船浦以及上渡、中洲、苍霞、水部,后来又扩散到南屿、洪塘、马江、亭江、管头、琅岐等地和闽侯、长乐、永泰、闽清、罗源、连江等沿江或沿海地区;有的福州连家船民溯闽江而上,迁徙到闽北的南平、邵武、顺昌、建瓯及将乐等闽江上游地区,也有福州连家船民沿海北迁至宁德、霞浦等地。资料显示,1950年闽江流域的福州连家船民有3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福建省地方政府进行“连家船”普查、登记、改造,致力于“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聚集生活、改善民生、公平待遇等,取得了显著效果。福建省“连家船”渔民先后经历了两次大发展:一是上世纪50-60年代,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无偿为连家船民盖了一些房屋,他们就近上岸成为附近村庄社员;二是上世纪的90年代,省政府加大了对沿江沿海“连家船”的整治工作,将“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纳入了“造福工程”搬迁范围,并给予高标准补助。此间,上岸渔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有了很大改善。
访谈中卞贞冬感慨万千,激动地说:“我们疍民非常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昔日洪塘大桥建成,后来大学城建在上街等,都让我们的生活有了飞跃发展。现在老年人有补贴,有社保,我们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课题组成员与连家船民后代合影
回顾过去,感受变迁;钩沉过往,不忘初心。课题组成员深深感受到连家船民后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与感激之情,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赞誉和珍惜。课题组将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努力记录来自连家船民的点滴往事,回望连家船民上岸及后继发展建设的细枝末节,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和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研究院 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