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 “连家船民”江成财上岸迎新生的“幸福之路”

我院“疍民儿女”实践队再次前往下岐村调研

发布者: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8-01浏览次数:430

福安市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陈凌等的支持下7月31日牵头组织的“疍民儿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福安小分队再次前往下岐村实地调研。队员首先前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参访

实践站建有连家船模型:船头的甲板是捕鱼劳作的地方,上面放着捕鱼用具;船舱是卧室和厨房,狭小的船舱蜗居着祖孙三代;船尾遮蔽处则是卫生方便处,还有悬挂笼子饲养家禽。这便是连家船民祖孙三代的交通、劳作和生活唯一场所。小小的一艘船,承载着连家船民世代的生计。船翻了,生计没了,家也没了。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江成财向队员述说船民的往事:“这里的船民有姓江、郑、连的,我32岁之前都生活在船上,小时候没衣服穿就光着身子,连基本的地瓜饭都吃不起。台风天来了,母亲怕我掉海里,就拿绳把我紧紧绑在船上。”站一张张黑白照片形象印证了昔日连家船民以船为家、衣不蔽体、病痛无医、食不果腹的艰辛过往。


分享中江成财强调指出:“在总书记来下岐村调研之前,船民是很难上岸的。他们世代生活在海上,陆地上没有土地,又受到传统观念的歧视;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船民傍山而建,房子一层层盖上去,连家船民上真正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然而,连家船民的“幸福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上岸后船民们又陷入定居难、谋生难的困境。虽然政府无偿为连家船民盖了一些房屋,水、电的费用也由政府出资,可是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上岸“晕床”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家来,问我上岸居住感受,我说什么都好,就是我父亲睡不惯席梦思(弹簧床),有床睡总感觉不习惯。”江成财如是回忆道。连家船民们一没地,二没钱,三没文化,除了捕鱼无其他专长。没有找到生计出路的船民,在岸上的生活同样不好过。

连家船民困窘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也给当时在宁德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孕育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工作思路到福建省政府工作后,他亲自调研、部署和大力推进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江成财介绍,下岐村围绕着白马江有8个安置点,现在所在的是横山。从渔民广场上望去,房子都是一户一栋,干净整洁,再也看不出当年的窘境。据介绍,2021年渔民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7600元。

“我没读过书没什么文化,考事业单位的时候非常困难。普通话也讲不标准,工作的东西都看不懂。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要读书。”江成财深知读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现在他的儿子也有一番成就。疍民江成财的经历是下岐村连家船民的缩影,他代表着连家船民为追求幸福、奔向未来而不懈努力;下岐村的一切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岐村人民会永远记着党恩。

连家船民成功上岸生活,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重要成果,也是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探索和一大进步。如今下岐村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的幸福感也明显提升,正“努力把下岐打造成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一起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平安


(苏柳欣、余美微)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