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未来在招手

连家船民上岸研究课题组再次走进罗源

发布者: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8-05浏览次数:170

多角度深入了解福建连家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过程更全面分析、总结相关做法与经验,8月4日,在人文学院副院长翁伟志教授的带领下,人文学院、地海学院经管学院及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组成的课题组前往罗源乘风村海上村开展实地调研。

松山镇乘风村,欧明迹老村长回忆起连家船民的水上生活和上岸过程,感慨万千。解放初期,当地船民从事纯渔业工作,一家一船,居无定所,漂泊不定,天地为被江海为床,沉浮江海大部分船民都是文盲,们收入微薄、政治地位较低下。1950年起,在政府的帮扶下,船民们陆续上岸并在迹头定居,居住点也从最开始“潮湿狭窄”的部队营房再到现在宽敞明亮的“造福楼”,欧明迹老村长等始终感念党恩

上岸后,船民先从事海带养殖,1982年引进太平洋牡蛎育苗并在1983年大面积种植,持续增加渔民和村财收入。乘风村书记欧国传说到,19611964年,政府两次兼并部队营房、筹资盖房,为连家船民提供了陆上居住的空间;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赴闽东开展相关专题调研并将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乘风村2005年建成2400㎡的商品房和95套安置房,并于2016年建成25套集资房,有效改善了上岸船民的居住环境。

在交谈中,课题组还了解到乘风村“六清一改”行动、渔民展示馆、休闲沙滩等项目都在筹备中,努力将乘风村打造成为罗源疍民文化保护的特色名片,实现文化与保护双赢,美好幸福的未来在向船民们招手。

鉴江镇海上村,课题组参观了船民上岸初期统一居住的安置房,因楼内走廊狭窄幽深,虽冬暖夏凉但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十分黑暗压抑,当地人称其为“火车洞”。94岁的尤双生回忆到过去连家船民吃喝嫁娶都在船上,在海上时不仅受自然影响,还会遭遇水匪屠杀抢劫;刚开始上岸还倍受岸上人民的歧视,十分艰难。现在海上村大力发展鲍鱼养殖、龙须菜种植、黄瓜鱼养殖等产业,上岸船民翁信平所说,他经营的龙须菜加工厂每年收入接近十五万元,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越来越美好。

在调研中,课题组详细地了解了罗源县连家船民从搬上来、住下来到富起来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也离不开村民的不懈努力。课题组也将持续挖掘、保护、传承、弘扬连家船民文化,助力连家船民上岸居住乡村发展振兴,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每个村民一起迎接美好幸福的未来。


   (李琳欣)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