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纽带,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深入调研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发展情况和提升路径,8月2日两岸乡振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时代建筑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调研。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特聘台籍专家吴正隆教授及其设计团队热情接待了实践队成员。
一、走近设计团队
吴教授首先带领实践队师生参观了设计院的办公区域,并向实践队成员展示了闽台乡建乡创台湾吴正隆设计团队近年来开展闽台乡建乡创陪护式服务项目的设计方案与成果。随后,实践队与设计团队成员等进行座谈交流。
据了解,吴正隆教授在海峡两地从事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近三十年, 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创作理念。2020年经由福建青年建筑师协会的引荐,开始参与闽台乡建乡创项目,已承接福州地区三项、宁德地区四项;目前是福州市晋安区两岸社区交流中心特聘台籍专家,由其设计团队承担的“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集镇环境整治项目”荣获2021年福建省同类样板评比第一名。
二、分享获奖项目
座谈会上,吴教授简要介绍了海峡两岸(闽台)乡建乡创的缘起、过程、进展及其陪护式服务的主要做法与要求,并以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集镇环境整治设计方案为例,从项目分析、基础建设、特色挖掘呈现、公共空间整治、特色产业发展、陪护服务这六大方面进行生动介绍与分享。
吴正隆教授提到,团队初次来到起步镇时,发现该地存在建筑风貌杂乱、公共空间匮乏、文化传承不足、休闲绿地稀缺、基础配套较弱等问题。吴教授强调,在对起步镇环境整治设计方案构想之前,需要明确集镇是为谁而做?居家长者、少年儿童、游客还是返乡创业人群?团队通过多次调研、走访调查和问卷发放等形式,最终探讨决定以“五大整治逻辑”为基础,对起步镇环境整治设计方案进行初步构想与逐步完善,总体目标为:展示乡村资源、彰显地域特色、充满人文关怀、实现城乡共享。
首先是基础建设改造,对污水管网和公共停车空间进行整治。目前在起步镇部分路段已开展线路规整。其次,经过调查,设计团队发现传统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历史风貌遗存较好。为挖掘特色文化,设计团队通过设置介绍牌来展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由于起步文化底蕴深厚,将黄厝活化改造为“国学讲堂”,丰富空间功能,提升游览趣味性、互动性。最后,设计团队对公共空间进行整治。对于既有空间,设计团队对建筑物进行修复、清洁和色彩协调的处理。针对公共休闲空间,设计团队将其建设成文化的、休闲的、生态的公共空间。另外,对于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团队也从不同方面进行改造,在主干道进行绿化景观提升、拆除旧屋空间改造和街角休闲空间改造等,为人群提供安全、舒适和休闲的活动空间。
三、热心互动寄语
精彩分享之后,吴正隆教授及其设计团队热心回答了实践队师生们关心的相关问题,提到团队初到大陆时遇到的乡建乡创经费与经验不足、两岸相关标准不一致、合同不规范等方面问题,以及为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工作提出的“制定技术标准与导则”等宝贵建议;如今,福建省累计引进台湾建筑师(含文创)团队95支、台湾乡建乡创人才300多名,陪护式开展228个村庄的建设,生动讲述着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故事。
末了,吴正隆教授还语重心长提醒和寄语实践队成员:要在大学校园里努力学习、夯实专业基础,课余时间多阅读书籍,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我水平和综合能力。
四、下步工作安排
本项社会实践以“闽台乡建乡创”为主题,由我院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小玲博士和赖白鑫老师等指导,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台胞在福建省的乡建乡创项目,分析、总结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路径和主要模式、存在的困难和经验,努力拓展海峡两岸融合发展道路;常务副院长邓启明教授、乡村旅游与休闲康养研究中心副主任林爱平副教授、科研助理兰子馨等参与此次调研。这也是我校合作建设的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于7月3日正式成立后首次牵头组织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此前邓启明教授等应邀参加了7月13日在厦门举行的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和福建省政协主办的第五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海峡两岸200余名基层民意代表和相关界别代表围绕“繁荣发展乡村文旅经济”开展深入交流。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接下来,两岸乡振实践队师生将前往平潭、福州、厦门、三明等地市闽台乡建乡创项目地,进行进一步调研分析,为福建乡村振兴和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许若妍、洪美兰、陈祯祺、高钰茗、陈子仪)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