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既明确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也强调了开展调查研究的重点方向。根据方案要求,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1个课题开展调研,同时,针对相关领域或工作中最突出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跑偏走样”现象,不仅使得调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给基层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因此,深入理解并解决基层调研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优化调查研究工作、提升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揭示基层调研中的“跑偏走样”
基层调研中的“跑偏走样”现象,具体呈现出以下三种主要表现:一是“疾风掠过式”调研。这种调研就如其名,快速而浅尝辄止,活动频繁但缺乏实质深度。为了突出工作表现,调研小组常被塞满了各个地点的访问行程,配合调研的人员从县委的主要领导到各部门的分管领导,再到乡镇和村社的主要干部等。而在这忙碌的行程和庞大的队伍中,真正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实情的人却寥寥无几,部分人员甚至是临时被指派来的。这种状况下调研活动往往只能变成一场工作汇报,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现。二是“任务驱动式”调研。在我国行政体系中,下基层调研一直受到倡导和鼓励,被视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但随着行政任务的日益繁重,机关干部常常难以抽身下基层。为此,上级领导采取了布置任务或发文的形式,以行政命令推动机关干部赴基层调研。这种自上而下的统一安排使得各单位调研活动大量集中,选取的调研地点往往偏向于那些表现亮眼的地方,有的调研点甚至需要同时应付2-3个调研工作组。这种调研多以完成任务为主导,调研者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调研报告往往也只是重复已知信息,回避真实问题,对于上级决策参考的价值极低。三是“隐蔽的督查式”调研。在中央“精文减会”背景下,上级机关对下级的名义督查次数有了明显减少。考虑到督查仍然是政府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有些上级单位便采取了“假调研,真督查”方式,以调研名义实行检查工作。这种调研方式常带有突击性,基层单位往往在调研即将开始的前一两天才从其他渠道得知调研实为督查,只得临时重新制定方案,反倒增加了基层的压力,让基层陷入被动。久而久之,基层单位便干脆将所有调研视作检查来应对,以“迎检”心态对待所有调研,使基层调研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大打折扣。
基层调研“跑偏走样”的深层原因
导致基层调研“跑偏走样”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既有调研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的问题,也有基层对上级调研所持的态度问题。前者相对容易察觉,而后者却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大多数基层单位对待上级调研,极容易倾向于表现出强烈的“迎检”心态。少数单位会“精心准备”以求展示“最佳”的工作成果,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却点到为止。
一方面,由于上级政府掌握权力优势,下级部门负责执行,上级部门负责考核,双方每一次互动都可以被看作是日常评价的一部分。下级部门往往试图在上级面前展示良好形象,即使有些工作要求可能并不符合地方实际情况,但由于担心可能引发的批评或者问责,下级部门更倾向于掩盖问题,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由于下级政府在了解地方社会实际情况方面具有信息优势,可以利用上级政府对实际情况的不熟悉、不了解,“精心”策划调研点,并选择性地进行汇报,以使上级看到的都是“成绩”。即便上级领导关心的问题得到提及,但是互动和接触的时间太短,会谈也只能谈到表面现象,而较难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
权力层级间距离越远,上级相对于下级的权力优势越明显,客观上就越容易对下级进行监督和奖惩。下级相对于上级的信息不对称优势越明显,主观上就更倾向于通过隐藏和选择性汇报等方式筛选信息,降低上级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如果忽视主客观的因素,基层调研在很大概率上会“跑偏走样”。
基层调研“跑偏走样”的潜在危害
“跑偏走样”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让基层调研“变味失真”。基层调研不比学者自行组织的田野调查,基层调研组少则2-3人,多则7-8人,调研时长也是从两三天至十天半月不等。调研期间会产生大量的交通费、差旅费以及地方的接待费等。如果调研只注重过场形式,没有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无法推动工作的有效进展,将使这些公共资源的投入变得毫无意义。基层调研的初衷是为了制定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政策。但如果调研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那么制定出的政策可能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会加剧现有问题的严重性,进而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让基层调研“不跑偏、不走样”
坚持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衡量调研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就需要在基层调研中培养和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避免做出大而无当的调研,要专注并深入研究真实存在的问题。同时,调查研究不仅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基层调研就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不断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坚持“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这种调研方式要求“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推行“四不两直”方式,是为了让基层调研回归其本质,深入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倾听群众的真实声音,使调研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真正执行了“四不两直”的调研原则,才能有效减轻基层的“迎检”压力,使基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抓实干上。换言之,上级机关与基层单位都要有意识地让调查研究回归本心,形成良性的上下级互动,避免掉入“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的窠臼。
坚持推行基层调研的制度化。要确保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强基层调研的制度化建设。首先,应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在调研过程中的权责关系,在调研工作中明晰各方的职责和权利。其次,优化基层调研的组织协调机制,合理规划调研的时间和任务,避免调研的重复和过度,避免干扰基层的正常工作。再者,完善基层调研的培训和指导体系,提高调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以此提升调研工作质量。最后,建立健全调研成果管理办法,鼓励各级政府及部门推广和应用优秀的调研案例,使基层调研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决策和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基层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从根本上实现调研的“不跑偏、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