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威尼斯87978797“星星向农”实践队深入了解宁德市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

发布者: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7-21浏览次数:587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下党乡亲回信的重要精神,宁德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7月21日上午,威尼斯87978797“星星向农”实践队在指导老师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宁德市蕉城区农业农村局,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

一、制度源起

2018年前后,在宁德市一些偏远地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产业空壳化问题突出。同时,全市处科级领导干部整体年龄偏大,近1/3年龄超过55岁,队伍老化比较严重,而这一部分干部理念先进、经验丰富,有意愿回到乡村大舞台发挥更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德市聚焦乡村急需点,精准架设人才“供需桥”,把临近退休、享受职级待遇,且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处科级干部盘活起来,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担当作为,既破解乡村人才紧缺难题,又优化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干部人才支撑。

二、行动路线

在实践中,宁德市精准选派处科级干部到乡村一线。通过发出一封信、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市县党委选派440名指导员到村服务。同时,以县为单位,摸清行政村的基本情况、资源禀赋,摸排出800多个特色分明、极具潜力的“需求村”。最后,因村选人、因人定村,将最合适的人派到最需要的村。这一制度的实施,既解决了乡村人才紧缺的问题,又优化了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实效展现

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精准架设人才“供需桥”,从机制上畅通干部人才下沉乡村振兴一线的通道,是宁德答好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精彩答卷,也是创建“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最具闽东特色、最有辨识度、最富原创性的制度创新。该制度写入中共福建省第十届十二次全会文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国20多个地市来宁调研考察,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至此乡村振兴指导员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将政府资源与农村实际需求有机结合。他们秉持着服务农民、振兴乡村的使命,深入到农村基层,为乡村发展探路、搭桥。据悉,蕉城区目前拥有106名乡村振兴指导员,他们积极引进资金项目,为该区带来了582个项目和7465万的资金,这些项目和资金的引进为蕉城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四、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实施至今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宁德市蕉城区组织部傅振东副部长表示,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已经建立配套的召回机制,对于出现身体不适和履职能力差等情况的指导员,将及时召回,以确保工作的高效进行和质量保障。同时,相关部门也正在加大对指导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在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

我们相信,未来乡村振兴指导员将发挥更大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领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下,相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蓝图将逐渐变为现实,乡村振兴指导员的辛勤付出也必将化作乡村振兴的源源不断动力。

刘明辉、苏柳欣、陈琳珂  通讯员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