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闽东乡村振兴缩影:芹太坵村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路

——“星星向农”实践队周宁小分队采访张毅指导员

发布者: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7-24浏览次数:46

威尼斯87978797“星星向农”暑期社会实践周宁小分队于7月24日前往宁德市周宁县芹太坵村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张毅作为芹太坵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了芹太坵老区基点村乡村振兴产业园与桐子坑红军后方医院修复与展陈馆,并介绍了芹太坵村的发展历程与作为乡村振兴指导员的工作经历。

一、荒地变良田,助力产业振兴

     芹太坵村是省定老区基地村,地处偏僻,常住村民不足百人,荒地面积大,水田旱地分散。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张毅指导员确定了芹太坵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生态发展的思路。一体推进六大任务,重点推动产业发展,组织干群在梧柏洋垦复沉睡20多年近百亩的飞地,旨在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芹太坵村采取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园,与安徽亳州药商合作,由药商提供产前种苗供应、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药材收购。目前产业园共种植白芍、黄精、天冬、玄参和菊花等五个品种的中药材。仅去年一年生的玄参和菊花收成后,已让芹太坵村收入突破25万元。此外,产业园每年还能解决村20人以上需要用工时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除梧柏洋的近百亩飞地垦复为产业园外,又在下洋和陈家洋村边分别垦复30亩和10亩,协调省、市、县5个单位认领34亩,将荒地变宝地,盘活本村土地资源。

(芹太坵老区基点村乡村振兴产业园)

二、赓续红色血脉,赋能文化振兴

在今年的4月份桐子坑红军后方医院遗址修复和展陈馆正式开馆,把周后洋村、梧柏村、芹太坵村和方广寺等四个红色景点与玛坑乡万亩茶叶观光园连成一条红色文化产业链,为周宁县全域旅游增加新景点。在采访中谈及本馆,张毅指导员表示,桐子坑红军后方医院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位置偏僻,敌人很难找到。此外山上药材丰富,医院下面就是河流,又有医生,是红军伤员养伤治病的好地方。创办红军后方医院展陈馆,旨在发扬老区革命光荣传统,牢记革命者为后人留下极其珍贵的革命精神,以及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桐子坑红军后方医院遗址修复和展陈馆正面)

三、扩大引资引智乡村全面振兴

芹太坵村目前的主要发展瓶颈在于村庄人口少,减少人口外流吸引人才入驻村庄是一个当下发展的关键。就这个难题,张毅指导员认为吸引人才乡贤回村建设是长期性的,要有鼓励人才乡贤回村参与乡村振兴的优惠政策。

在采访后,张毅指导员分享了他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的四点工作经验:一要有厚德惠民的情怀。既然下到乡村一线,就要厚植为民情怀,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做出让群众满意的成绩。二要熟悉村情和上级政策。只有立足村情,才能真正了解乡村群众的真实需求。熟悉上级政策,才能更好地将村里需求与政策、资金对接。三要不吝啬个人资源。把自己当成乡村的一份子,做好所在单位和挂钩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也要活用自身人脉资源,积极为所在村争取项目和资金。四要有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可以缩短干部驻村的适应期,更容易与群众融合并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思路。

(实践队成员采访乡村振兴指导员张毅)

芹太坵村的完美蜕变,意味着在未来乡村是一个可以延续经济活力、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同时要清醒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需要久久为功,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来把这盘大棋走好、这件大事办好,如此才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谢嘉琪、游锦芳 通讯员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