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更好学习和践行“三茶统筹”理念,更好了解乡村特色发展振兴状况,7月3日“乡野先锋”实践队武夷岩茶小分队,结伴前往星村镇燕子窠,继续开展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求索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合力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振兴探索”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合影
一、武夷山物华天宝,茶叶蜚声世界
武夷山地处北纬27度,西北部山峰高耸,利于阻挡北部的冷湿气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土壤属砂砾岩,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独特的武夷岩茶。
在介绍茶的起源与发展的展板上,实践队员较具体了解到饮茶风尚在中国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补茶经》等书籍也有对茶的相关记载,特别是唐代的徐夤、宋代的苏轼、范仲淹、元代的耶律楚材等人还留有有关武夷茶叶的诗句,其中唐代文学家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为武夷山最早的茶诗。武夷山还是世界乌龙茶、红茶发源地。在古代,武夷茶叶通过“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流通世界;17-19世纪,武夷茶叶在西方国家流行,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茶叶是播撒中外友谊种子的使者,这份珍贵的友谊也一直延续至今,武夷茶叶在外交场合上依旧大放异彩,人们以茶会友、以茶论道。
二、科技特派员助力茶叶绿色发展
据讲解员介绍,1998年南平遭遇特大洪水灾害,1999年派出225名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活动,这是南平乃至全国科技特派员的发端。用有机肥加绿肥代替化肥,是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探索出的的绿色种植模式,取自自然、用于自然、回馈自然。此外,武夷山还通过打牢产业基础、强化品牌建设、优化流通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等方式,推动茶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
三、“三茶”统筹绿叶子变金叶子
实践队员兴高采烈来到燕子窠“三茶”统筹馆,欣喜发现两面详细展板上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与茶叶的故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福建多地有关茶的论述、相关茶叶活动致贺信等。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茶叶产业的深切关怀,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茶”统筹丰富内涵和战略意义的理解,尤其是茶文化的弘扬、茶生态的守护与茶产业的繁荣需相辅相成,不仅要促进茶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更要直接惠及广大茶农,让村民们的生活水平随着茶业的兴盛而日益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实践队员参观三茶统筹馆
实践队员接着来到了华祥苑——三茶体验馆,馆内的装修大多以竹为原料。体验馆的架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茶叶产品、各种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展馆一层中心位置,是新中式茶饮区;当地把武夷茶叶做成奶茶,这是传统茶叶与新式饮品的结合,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人们既能喝到新式茶饮的清凉,也能品到茶叶的甘醇悠久。在这里既可以泡茶品茗,又可享受茶与奶的结合,广受年轻游客的欢迎。该馆还将茶文化巧妙地融入生活,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名茶、看茶书、弹古琴、练书法、看风景——既可以大众品茶,也可在茶室品味茶艺高雅,以不同方式惬意体验茶文化的独到魅力。
通过深入燕子窠的实践调研,实践队员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武夷茶叶悠久、辉煌的历史,看到了武夷茶叶的发展与转换。茶不仅是中国人的生活所需,更承载着中国人朴素含蓄的精神文化。统筹好“三茶”,要弘扬、传承好茶文化,运用好科技助力茶业绿色发展,让每一片“绿叶子”变成“金叶子”,带动村民致富,绘就乡村美好明天。
(乡野先锋”实践队 叶依凡 汪明聪 通讯员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