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理念精髓,更好了解闽台茶文化融合发展和福建省农科院“三茶统筹”工作经验。近日,在我院常务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邓启明和地理与海洋学院黄航宁老师的带领下,主要由威尼斯87978797乡村振兴研习社成员组成的“茶庄园”和“乡野先锋”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起走进福建省农科院,拜访闽台茶文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福建农业学报》常务副主编翁志辉编审、植物保护研究所黄贤贵研究员和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池敏青副研究员,就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三茶统筹”理念下生态茶园、茶庄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共同探索“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及海峡两岸(闽台)乡村融合发展新路与政策需求。
实践队成员合影
悟“三茶”之魂,品文化之韵
翁志辉主编首先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出发,和大家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和朱熹园的重要指示精神,聆听总书记“谈茶论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多次“以茶论道”,阐释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妙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倡导国际关系中“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小小一片茶叶,在总书记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他重视以茶兴业,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把茶业作为精心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调研足迹踏遍重点茶区,为振兴茶产业谋篇布局,使茶产业成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翁主编结合闽台茶文化课题研究,剖析了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源流、时代变迁,介绍了新时期闽台茶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历程。他认为,深入开展福建茶文化发展研究,是践行习近平“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对新时期推进福建茶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他看来,闽台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茶缘”是闽台“五缘”特别是“地缘”和“文缘”的生动展现。茶既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精神相通、发展相融的重要纽带。因此,深入研究新时代闽台茶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对于促进闽台茶文化互通整合、和谐共生,推动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文化归宿,进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情感认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践队师生与专业老师座谈交流
茶科技和茶文化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翼。在茶科技方面,黄贤贵研究员指出,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围绕生态茶园建设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推广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植保所为落实省农科院“三茶统筹”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福建省茶产业体系植保岗位专家工作,加快茶叶绿色生产能力建设步伐,在大田县美人茶茶园基地开展释放天敌绿色防控试验和示范,探索“以螨治虫”绿色防控技术。既能有效抑制蓟马、粉虱等害虫种群,又能维持小绿叶蝉种群的生长,破解了东方美人茶绿色防控的难题。他提出,今后要加快发展茶园生物多样性,研究集成绿色生态低碳生产模式,促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以理念启程,以实践绘梦
在互动交流环节,实践队员向专家们请教新时代如何更好做到“三茶”统筹发展与升级等问题。翁主编表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福建茶庄园、茶博园,能弘扬茶文化精神,彰显茶科技力量,体现茶产业特色,是“三茶统筹”的重要展示平台,也是新时期茶旅融合发展升级的重要模式。专家们指出,新式茶饮产业也是新时代“三茶”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奶茶等新式茶饮以其便捷、营养、健康等独特方式深受广大青年人的喜爱,今后要加强我国新式茶饮的研发创新,壮大新式茶饮产业集群,并赋予新式茶饮产品更为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最后,指导老师邓启明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与动员,他鼓励在座的实践队成员珍惜宝贵的实践机会,结合自身专业学习与理论知识投入到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三茶统筹”理念下福建茶产业发展路径,挖掘茶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茶庄园、新式茶饮等新业态的认知,为促进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接下来,“茶庄园”和“乡野先锋”两个专题实践队将分别奔赴龙岩漳平市和南平武夷山市、三明沙县区进行实地调研与实践探索,合力谱写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振兴新篇章,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实践队师生与专业老师合影
(林慕嘉 黄征 罗奋彬 通讯员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