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闽院学子赴侯官村实地调研

发布者: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7-09浏览次数:12

为更好地弘扬传承侯官文化,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让侯官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7月7日,“侯官古韵,千年回响”实践队走进侯官村进行实地调研。

据悉,两千多年前,“侯官”曾作为福建全省的代名词。历史上的侯官,建置屡有变革,秦时归闽中郡管辖,汉初始设冶县,东汉改名“侯官县”。侯官县是中国旧县名,历史上辖境大致为现今的福建省福州市区西部和闽侯县的西北部地区,长期隶属于福建福州府,与闽县分辖福州府治,形成一府两县的局面。随着建治的更迭,侯官县已成为历史,但时至今日侯官村依旧存在,仍保留着大量文化古迹,侯官古街、城隍庙、螺女庙、千年镇国宝塔等都在这里静静伫立着。

 

实践队员听村干部介绍侯官村历史

访镇国宝塔屹立千年守“侯”

临江而矗的镇国宝塔是侯官与古码头的标志性建筑,当地人称护镇塔。这个塔相传是唐武德年间,在这里置县时建的,也有传为五代闽国时所建。当时侯官常因闽江洪水为患,洪涝灾害严重,县令听从游方僧人之言,建起了这座宝塔以震慑水妖。文物工作者曾在塔底挖掘出大量五代十国时的文物。镇国宝塔为楼阁式石构实心塔,花岗岩质地,四角七层,通高6.8米。单层须弥座,四角雕刻力士。塔身每层各面均雕刻有佛龛佛像和团窠花卉。塔檐刻瓦垱和瓦垅。一层东面镌刻有楷书“镇国宝塔”四字,字径10厘米。滔滔江水、百年古榕,这江边美景旁的千年宝塔成了侯官人千百年间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印记,更是侯官水运繁盛的历史见证。

城隍庙前石碑

城隍庙民辨忠奸赏罚分明

侯官城隍庙的存在,也正是千年前,侯官县治在侯官村的有力证明之一。在庙前,一方刻有“城隍庙”字样,落款“陈立夫”的石碑,据村干部王国峰称,系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百岁之时,在台湾亲笔书写赠予侯官城隍庙的手迹。他晚年矢志于祖国的统一,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村干部王国峰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城隍庙大殿殿面阔三间,抬梁穿斗式木结构架,建筑基本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其中,大殿两侧的花岗石圆石柱,是从唐代留存至今,历经千年沧桑。实践队员们触摸花岗石圆石柱,感受历史的温度,而这大殿正中供奉的城隍便是号称“福建都城隍”的周苛。汉王四年,项羽领兵围困荥阳,刘邦弃城遁逃,命周苛守城。周苛讥讽项羽等楚人,项羽闻言,极为愤怒,将周苛烹杀。西汉建立后,刘邦感念周苛的忠义,封他为郡县之神,传旨命天下郡县各附城立庙奉祀。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兴起,初唐时在江南地区盛行,到中唐时已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故而唐初设立侯官县,兴建城隍庙,周苛就被迎入其中,成为了当地的城隍。城隍掌赏善罚恶,城隍文化与吏治廉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城隍庙内有许多富含城隍历史文化内容的木雕刻,如“誓守荥阳”“忠贞不屈”“赏罚分明”“执法必严”等木牌匾,这些木牌匾上的雕刻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生动形象,丰富了城隍赏善罚恶、勤廉爱民的文化内涵。 

实践队员听村干部讲述城隍文化

时光绵延千年,侯官村仍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员们清楚认识到一个村落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弘扬侯官文化对当今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后面几天,实践队将进一步深入了解侯官村的现状,发掘其潜在的发展机会探索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推动侯官村的发展振兴

 

“侯官古韵,千年回响”实践队 傅希缘 陈沩洢  通讯员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