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准确把握扩大和深化闽台茶文化交流、特色产业合作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在我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及数字乡村与产业振兴研究中心研究员尹利军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主要由威尼斯87978797海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及乡村振兴研习社学生组成的“茶庄园”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20–23日如期前往大陆阿里山福建•漳平永福、南洋、官田、芦芝、西园等乡镇的不同乡村进行较深入调研交流,扎实推进题为“三茶统筹理念下茶庄园发展路径探索:以老区苏区县漳平市为例”的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及校级暑期实践重点项目活动。
牵动两岸情缘的“金叶子”
二十多年来,漳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真诚服务台胞台农,持续做大做强对台农业与农村合作,推动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将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一叶茶心,三代茶缘。实践队师生走进漳平市官田乡岳山嘉茗茶庄园,对话“台三代”、“第20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耘嘉先生。主理人陈耘嘉坚持自然农法,将祖父的书法、父亲种的茶叶及自身的茶道艺术、环保理念相结合,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展现茶香墨韵、三代传承的精神。老茶厂变新茶庄,旅客在茶园中学习茶文化,体验采茶、制茶、泡茶、品茶、茶染及手工茶皂等茶事体验与乐趣。除此之外,岳山嘉茗茶庄园始终坚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两岸沟通交流、增进合作共识。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陈耘嘉先生交流)
敢想敢为,先行先试。实践队师生走进台品樱花茶园,对“永福高山茶第一人”、2022年度全国十大三农人物谢东庆先生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在谢东庆先生的引领和带动下,一批又一批台农在此投资创业,使永福镇发展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大陆规模最大的高山茶生产基地,成为台商的“大陆阿里山”,成为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双赢的示范样板。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谢东庆先生进行访谈)
两岸携手,共建共享。实践队师生走进福建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劳动模范”李志鸿先生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据悉,台湾地区在农业规范管理、标准化生产、质量溯源、品质保证等方面有着较完善的体系,台农们将这一套理念带到大陆,极大提高了茶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生态振兴与农业优化升级,助力农户增收与乡村振兴。两岸融合馆则较详细回顾和梳理了漳平市近年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进展、脉络与具体措施。特别是漳平台创园坚持以产业、人才、社会、组织、情感为抓手,持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漳平特色的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图为两岸融合馆展厅)
闽台之缘“启”少年。实践队师生走进位于永福镇的闽台缘青少年研学基地,作为省级研学实践教学基地,基地注重传承与弘扬福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目前已接待超4000名学生研学,可一次性容纳600名学生。通过设计各类沉浸式体验课程,让各地学生领略包括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地缘相近的闽台“五缘”文化,夯实两岸团结协作的青年之基。
此外,实践队师生还走访了漳平市茶叶协会负责人并走进茶农家中,近距离观察、感受他们日常使用的制茶工具和设施设备,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历程及制茶工艺创新和新业态培育等有了更直观认识;同时深入漳平市南洋镇大用山有机茶园,共议新形势下茶庄园发展创新之道,包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传播的结合,让游客亲身体验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过程,加深对“三茶统筹”和“两山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图为实践队员与吴总经理合影)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及新业态
近年来,在漳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漳平各乡镇立足地方优势,通过党建引领、协会联动、群众支持等合力举措,汇聚乡村振兴驱动力,加快发展乡村特色富民产业,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践队师生还走进永福、南洋、芦芝、西园等乡镇的不同乡村,详细调研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临漳平永福、芦芝等地考察调研,鼓励茶农利用好当地良好的自然和生态条件,把茶产业做好;鼓励花农要做大做强花卉产业;鼓励菜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研究产业化的模式。在此鼓舞和引领下,近年来永福镇等又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党建引领,盘活“大农业”,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
红色龙车步入发展“快车道”。据永福镇龙车村村委游秀芳介绍,近年来,永福镇龙车村抢抓发展机遇,在漳平市率先领办成立龙车土地流转服务专业合作社,形成“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园”的组织架构,走出一条“资源运作、土地流转、产业增收、共商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实践队师生实地调研龙车村产业)
以花为媒按下乡村振兴“加速键”。永福镇还是著名的“花卉之乡”,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永福成为花卉种植的理想区域,除此之外,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的花卉品种也使永福花卉拥有广阔的提升发展空间。作为“华夏杜鹃第一村”,西山村根据现有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布局的实际情况,创新组织设置,以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做法,为花卉产业振兴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凝聚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动力。
(图为实践队师生在西山村合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圆潭村齐心共筑“水乡芝梦”。实践队师生步入芦芝镇圆潭村,与村干部开展深入交流。近年来,圆潭村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建“水乡芝梦”党建品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动力、聚合力、注活力;同时利用当地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亲子采摘游、野外露营等新兴旅游产业,走出一条既强村又富民的路子,正努力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遂林村逐梦诗意田园,树十里八乡文明新风。实践队师生走进紧邻龙钢4A级景区的西园镇遂林村,亲身感受九龙江畔美丽乡村的村容村貌。据了解,立足区位优势等新机遇,遂林村正大力发展“大美遂林”文旅项目,将以田园综合体和闲置资源盘活为主,通过加快发展稻田摄影基地、写生创客基地、弘扬民俗文化等路径与运营模式创新,形成现代田园观光+配套服务的区域富民产业发展振兴之路。
共画同心圆,再赴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也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任务。在此精神的指引下,“茶庄园”实践队通过专题调研交流,深入了解和体验了新时代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特色农业融合发展之道,努力推动“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共同书写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振兴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茶庄园”暑期社会实践队 林慕嘉 通讯员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