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平和县乡村发展振兴情况,8月12日-13日,在漳州市及平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陪同下,我院联合调研组前往平和县开展琯溪蜜柚品牌建设及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等专题调研。我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数字乡村与产业振兴研究中心研究员尹利军、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二级主任科员姚艳鸿、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马翠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尹远识等,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品牌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走进平和东湖农产品有限公司
漳州平和东湖农产品有限公司创建于2009年,始终坚持科技生态栽培,高标准甄选柚果,坚守安全食品生产要求,严格把控产品优良品质;并把“让人们爱上吃柚子”作为使命,由一代代东湖人传承推广,努力传承平和琯溪蜜柚5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在谈及培育和发展琯溪蜜柚品牌时,公司董事长、平和县乡村振兴研究促进会会长林启明重点提到了两点:一是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初期,通过捕捉和利用琯溪蜜柚独特的水果属性,逐渐带动平和县百姓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乃至规模化种植。现如今,平和琯溪蜜柚的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年产量超过120万吨。平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蜜柚产业发展,大力推广蜜柚生态种植,积极推进琯溪蜜柚强品牌拓市场,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绿色食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欧盟“10+10”地理标志国际互认产品等50多项荣誉。还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方面,通过吸引客人了解平和,宣传平和,增大平和琯溪蜜柚国内外知名度;另一方面,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前往全国相关城市开展品牌推广活动,进行合作签约,如今,平和琯溪蜜柚已远销国内外。二是要打造公司品牌。“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平和东湖琯溪蜜柚,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自创建以来,公司始终秉承“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天”的原则,并布局国内外供应基地。目前,公司的米奇、维多丽系列品牌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通过打造传统批发、现代商超、新兴渠道等多种营销方式,把产品和产业做到极致。
厅官引领乡村组织振兴:感悟国强乡新建村的实践探索
12日下午,师生们来到平和县国强乡新建村进行交流座谈。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赖文达介绍,新建村曾经是有名的“空壳负债村”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8年他响应号召,成为全省首例厅级“村官”,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强化党支部、培育带头人、发展产业等,努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通过以红绿为基,带领党员群众,充分利用大芹山的独特优势,培根铸魂,还推行“1+1+N”经济组织形式,带动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先后获得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福建省产业振兴示范村、福建省治理有效示范村、福建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村庄,并建成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调研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平和人才驿站)、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红色基地。赖书记说,下一步他们将更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和闽南乡土特色,塑造更靓丽的乡村新貌,走出一条“一村多品、多产并进”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科技推广与创新加快乡村人才振兴:解密平和蜜柚科技小院
8月13日上午,调研组一行参观了位于坂仔镇五星村的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听取了小院负责人有关当地蜜柚种植及近年小院发展建设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交流。平和蜜柚科技小院以当地蜜柚为研究对象,围绕土壤酸化改良与减肥增效等进行技术推广与研究探索。据悉,之前当地农民依照传统观念及经验施肥,造成化肥施用过量对柚果品质、土壤及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小院师生通过土壤营养诊断、蜜柚养分需求规律及根系分布规律研究,制定了调整施肥位置、生草覆盖和种植绿肥并增施有机肥等配套技术,使化肥用量减少了60%-90%。据介绍,平和蜜柚科技小院是2019年获批的福建省第一批科技小院,正通过其独特的人才魅力和创新活力,助力蜜柚产业走上科学“减肥”、增效“共富”之路,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小院院长还赠送了《科技小院助力平和蜜柚产业绿色发展》一书给调研组,表示“将不忘初心,创青春华章”。
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探访南胜镇红色欧寮
13日上午,师生们还前往位于平和县东北部的南胜镇欧寮村进行调研。该村积极响应福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的号召,成功引入台湾潘冀闽台建筑师团队开展陪伴式服务,成为漳州市目前唯一的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赋能宜居宜和美乡村建设。据介绍,近年欧寮村创新资金分担机制,以村民自筹为主、财政奖补为辅,不断推进裸房整治、农房改造,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具有红色欧寮特色的民宿。作为闽南地区唯一一个集党、政、军旧址为一体的革命老区基点村,近年来已成为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调研组还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指挥部旧址,以及村庄墙上“红旗漫卷靖和浦”的红色大字及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画像。未来,红色革命精神也必定会由后人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升级改造林语堂文学馆
最后,调研组前往林语堂文学馆。“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好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这是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故居墙上最醒目的话语,述说着漂泊在外的林语堂先生对自己家乡平和县坂仔镇的深深思念。据介绍,林语堂先生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一位牧师家庭,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的二姐把唯一的读书机会让给了他,自己选择远嫁;童年时,他的父亲也总是认同他的一些新奇想法,这些都为他后来幽默性灵、平和闲适的文学风格奠定了基础。先生曾经表达过,一生中对他影响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就是他的二姐。先生一生写了八部长篇小说、1000篇散文和60本书,编译了肖伯纳的《卖花女》、马乐腾的《励志文抄》等。在他后期的作品中,类似描述家乡的文字就达上万字之多。他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也向中国介绍西方;他还发明了中文打字机,编写了当代汉英词典。“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品宇宙文章”是对林语堂先生一生最好的诠释。林语堂的文学成就和对文化的贡献,使得他的故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每年都有超过10万人的游客慕名前来了解林语堂的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体验他的故乡文化。目前平和县正在建设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园项目,进一步提升林语堂故居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带动平和县坂仔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更好传播和传承先生的思想,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全面发展。
通过此次实地考察,调研组对平和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今后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和开展院地合作,更好地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
(尹远识 通讯员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