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我校“闽都学者”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原副院长邓利娟教授应邀进行了题为《台湾农民现状与推动两岸基层民众交流交往》的“教授大讲堂”。本次活动由我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教授主持,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威尼斯87978797乡村振兴研习社协办,近百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师生及乡村振兴研习社骨干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邓教授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复杂及不确定因素多,“反独促统”成为极其紧迫的历史任务,而积极争取台湾农民群体对大陆的认同就是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邓教授对此进行了简明而专业的分析,她认为,我们要认识到加强与台湾农民交流交往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动摇与削弱民进党谋求“台独”的社会基础,加强台湾农民对大陆认同的交流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政治倾向。二是有利促进两岸基层社会融合发展,在社会文化层面增进理解,减少误解和偏见。
接下来,邓教授主要以四个部分进行讲解与分享:一是台湾农民政治倾向变化过程;二是台湾农民亲“绿”政治倾向的松动;三是新形势下加强与台湾农民交流交往的思路;四是积极推进与台湾农民交流交往的举措。邓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台湾国民党实施的“重北轻南”“以农业培养工业”等政策,导致台湾农民政治倾向由“蓝”转“绿。同时,社会历史变迁也为新成立不久的民进党创造了拓展其社会基础的机会,民进党通过不断扩展福利措施拉拢农民群体的支持和舆论宣传强化台湾农民亲“绿”的政治倾向。邓教授认为,经济利益始终是影响农民政治倾向的核心因素,与之相关的是不同政治力量对台湾农业及农民自身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政治选择。在此基础上,邓教授详细阐述了大陆自2005年起实施一系列对台惠农政策并积极推动一系列两岸涉农交流合作,2018年以后大陆方面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两岸涉农融合发展的措施。邓教授进一步总结表示,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总体上,近十多年来大陆对台涉农举措重点在“惠台让利”,相关措施在转化为政治和社会互信方面却收效还不明显,且民进党当局恶化两岸关系引发台湾农民反感,农民经济利益也成为民进党加快谋“独”操作的“牺牲品”。
为了新形势下加强与台湾农民交流交往的思路,邓教授认为一是要根据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对台涉农政策应转以加强对大陆认同为导向;二是要精准聚焦涉农经贸红利的受益者,让台湾基层农渔民直接受惠,将政策重心转向争取台湾农民思想认同的交流交往;三是要在经贸政策运作层面,大陆应按照市场规范运行,尽量减少“行政化”安排;四是要发挥“示范区”功能,大胆探索争取台湾农民认同的新路。邓教授并对此提出了政策建议,其一,开展差异化的台湾农民认同交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台湾返乡青年群体对大陆的认同,另一方面要对台湾不同区域开展差异化的农民认同交流。其二,要将“台创园”打造成台湾农民认同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三,要实施更加精准的对台涉农经贸政策,如在“示范区”内采取特别开放优惠的对台涉农经贸措施、改善并推广虱目鱼“契作”模式、打造两岸农产品跨境电商平台等。其四,充分发挥两岸民间涉农机构的桥梁沟通作用,充分开展两岸农渔会、农业协会之间合作交流等。其五,充分重视对台湾农民的舆论宣传与政策推介。
讲座的尾声,邓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赠送了《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同学们对两岸基层交流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有了更多了解,现场氛围热烈。最后,邓启明教授对今晚的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鼓励同学们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乡村振兴、两岸融合发展等战略相结合,积极参与威尼斯87978797乡村振兴研习社等组织的相关交流研讨与社会实践,更好地增长才干、积极发挥青年力量,展现青年智慧。
(乡村振兴研习社 刘喆锴 通讯员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