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副教授等撰写的学术论文《强化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的管理权衡与协同》,因其在粮食安全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物流管理》2025年第2期全文转载(原文发表于《中国流通经济》2024年第11期),这也是作者主持承担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粮食安全风险管理视角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的经济效应研究》发表的系列成果之一。
论文指出,目前我国粮食供应链建设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农业生产端仍以小农户为主,受资源约束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遭遇瓶颈;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北粮南运”物流格局,导致粮食流通高度依赖长距离运输,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制约,物流体系稳定性不足,流通成本较高;三是政策性粮食储备与市场化购销并存的机制中,稳价、保供政策执行尚需进一步优化,市场信号传导需更加精准有效;四是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壁垒等因素持续增加粮食进口风险,对我国粮食供应链的稳定造成影响。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研究提出了一套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政策协同路径,从政府调控、市场机制、区域协同、数字化应用、国际合作、风险管理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与优化。
该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了粮食供应链韧性管理的系统框架,结合政策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影响供应链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优化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二是深化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的研究,探讨政策性粮食管理如何与市场化购销机制相结合,以提升政策调控效能和市场响应能力;三是拓展了数字技术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场景,结合智能物流、大数据分析、区块链追溯等技术,提出供应链数字化发展的思路,并探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提升粮食供应链的透明度、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四是优化了国际粮食供应链合作策略,在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变化的背景下,分析我国粮食进口依赖度与供应链韧性的关系,并提出分散进口风险、优化国际合作模式的政策建议,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据悉,威尼斯87978797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6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为指导,立足学校已有研究基础、相关平台和优势学科,设有数字乡村与产业振兴等八个研究中心(团队),并按照“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学科建设”目标要求创造性开展工作;国家发改委支持福建高质量发展项目“中国(福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省台办合作共建国台办批复的研究平台“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与永春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威尼斯87978797乡村振兴研究院永春分院”等工作逐步推进。2024年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闽江论坛”和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年会(2024)暨“农业强国、农产品贸易与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主持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2024年度福建省科技厅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等。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市社科重点项目各1项、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重大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3项,省教育厅重大委托项目1项、省政协和市政协相关部门协商课题2项,承担福建省乡村振兴顶层规划设计及村庄规划等横向课题3项。先后撰写决策咨询报告7篇、省部级领导批示4篇,出版相关著作2本并被福建省图书馆收藏,应邀参编《福建乡村振兴报告(2023-2024)》蓝皮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权威刊物2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或评论)6篇,部分被人社部、光明网、中国网等权威媒体转载。
(乡村振兴研究院 赖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