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不辞劳,笑看桃李新。数年来,她致力于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坚持创新育人的原则,以经世致用与德业兼修作为她的教育目标,曾获第五届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基础组)二等奖等多个省级荣誉,负责的“经济地理学”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她就是我校地理与海洋学院的副教授——余华。如今余华仍积极投身教研一线,并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以求更好的课堂效果,在2022年举办的福建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她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曾经,她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梦想踏上了这片沃土。现在,她更深深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伟大与艰辛。
初为人师,她满怀激情和期待,渴望将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更深刻地领悟到:“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余华老师会仔细制定课程实践作业和汇报任务,并对每位同学都做出针对性的指导。”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陈扬霖说到。余华始终坚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在增长才干的同时也学会为人处世。

面对教育事业的挑战和艰辛,她从未退缩。如何让枯燥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易动呢?如何让学生与时代接轨呢?为解决问题,她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此外,她也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她选择在职读博士、访学进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而每当看到学生们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她都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这份荣耀与成就感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最初的选择。
余华说:“今后,我将继续坚守教育事业,和学生们一起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教育的初心在于育人,这份初心,她永志不忘。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而要做好做活教育,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关节。关于如何教好各式各样的学生,余华有自己独到的“窍门”——改革教学模式。她指出:“《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理论繁多,枯燥难懂。所以在教学中,我创新地提出并运用了‘探究知识Inquiry—内化应用Internalization—反思评价Introspection—创新发展Innovation’即‘4I’金字塔模式等教学新策略。同时融入科学方法、专业自信、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

在教育的广阔舞台上,余华勇立改革潮头,她坚信创新教学模式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她将现代教育软件雨课堂等与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大胆摒弃传统,积极探索新的课堂互动方式,如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课堂妙趣横生。她说:“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并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种改革让学生们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探索者和创新者,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和碰撞。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李榕欣同学提到:“余老师会设置胡焕庸线是否能被突破、经济全球化是陷阱还是馅饼等论题让我们进行小组辩论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全新体验。”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余华的创新精神也感染了学生们,陈扬霖同学也表示:“在余老师的创新性授课中,我们能以一个新的视角对地理现象进行思考,并得出自己的体会,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教育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余华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着其独到的理解,她指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城乡规划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德业兼修和经世致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刻把握时代风向,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李榕欣同学提到:“余老师会教我们一些利于就业的技能。”在论及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时,余华深度剖析当下社会背景:“本专业具有广阔就业前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开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同时,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余华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她对于时事的敏感以及对与社会现实接轨的重视,陈扬霖同学表示,在课堂上,“她会应用当下热点和经典案例来深入讲解知识点。”李榕欣同学也表示:“余老师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新动态等等。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在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后,余华并没有停下教研的脚步,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她始终将适应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及我校坚持“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相合。“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从事教育职业,今后也将继续坚守这份不变初心 ,在教育的道路上更行更远。”余华如是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