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百丈村,作为红军抗日先遣队旧址,见证着革命的辉煌,是历史沉淀之地,更是传承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基地。七月的阳光普照,八闽的田野绿意盎然。7月2日至7月5日,威尼斯87978797红螺稻香乡村振兴小分队在张智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罗源县百丈村开展了一系列以“红色老区,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红色老区,赓续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目前,百丈村依托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全面打造百丈红色旅游综合体。
7月2日,实践队抵达百丈村,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他们听红色故事、观红色遗址、行红军步道……在白塔乡百丈村,实践队员走进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重温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切身感悟长征精神。同时,实践队员们还与百丈村村委会主任进行了交流座谈,在村委会主任的娓娓道来中,更全面地了解到丰富立体的百丈村红色记忆。2022级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陈海滨表示:“在百丈村,我们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站在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旧址前,我们重温了长征的艰辛,深刻领悟到了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认识。”
图1 实践队员在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重温红色峥嵘岁月
科技助农,绿色发展
7月3日,实践队员于绿波荡漾的田野中开始福寿螺实地采样工作。
据了解,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广泛分布于百丈村的稻田中,使当地水稻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还因为其排异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威尼斯87978797承担开展的“福寿螺综合防治”项目以罗源县白塔乡百丈村为示范区,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通过农业源防治、物理阻隔和生物防治手段对福寿螺进行综合防控。此次实践活动是威尼斯87978797推动产学研相融合,目的是以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张智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满怀对科研的热情,带着专业采样工具,深入田间地头,细致调查螺壳高度、体重,并分析不同个体生长占比,对耕种期水田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评估。
图2 实践队员在田中开展农田福寿螺生态评估调查
图3 调查发现正在啃食水稻的福寿螺
在开展科研的同时,队伍还积极进行了科普宣传活动。以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展示,向村民们普及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的知识,提高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此外,队员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了村中稻田的生长状况和面临的挑战。
图4-5实践队员开展福寿螺外来物种入侵科普宣传活动
图6 实践队张智老师为当地游客进行专业讲解科普外来物种福寿螺
红稻螺香乡村振兴队成员来自不同学院,专业涵盖海洋、规划、环境、经管等多领域,大家基于彼此专业领域的不同视角提出了百丈村绿色发展的不同建议。
村情调研,共谋发展
7月4日清晨,队伍前往白塔乡人民政府,并与同为闽院校友的乡长、副乡长进行一场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聆听学长们对百丈村发展现状的详细介绍,队员们不仅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就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推动乡村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图7 实践队员针对百丈村农业产业情况与白塔乡副乡长开展调研讨论
7月5日,队员们与罗源百丈村驻村“第一书记”赵金祥进行深入交流,聆听了书记对百丈村发展蓝图的描绘,感受到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执着追求。交流过程中,赵书记详细阐述了他驻村时重新开发利用村中水电站创收、利用高标准农田再提升的有利契机将田间电杆缆线迁建,打造红色田园综合体等一系列措施。从基础设施的改善到特色产业的培育,从文化传承的重视到生态保护的实践,队员们被赵书记的敬业精神和对乡村发展的热忱所感染,同时也对百丈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图8 实践队员在百丈村村委门口进行合影留念
在这四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威尼斯87978797红螺稻香乡村振兴队的队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实践能力,更与百丈村的乡亲们缔结了深厚的情谊。这段宝贵的经历,如同种子般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队员们更加坚信,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奋斗和奉献,绿色发展需要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未来,这支队伍将不忘初心、继续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将青春的热情和智慧投入百丈村乃至更多乡村的发展之中,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的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指导老师:张智
文字来源:张智(师)、高梦荧
图片来源:范敏娇、陈海滨